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海海

以青春向世界提問

已更新:2021年3月22日


2018冬季 NO.55 口述 = 鄭宇迪 / 高中部教師 整理 = 鄒岱妮

也許是因為青春曾經困頓,蒼白的信仰曾經破滅,虛無霧霾曾經瀰漫心靈,在生命逃無可逃之處逼得他無從轉身,必須學會一肩扛起自己,宇迪認為,每位年輕學子,都要有機會向造物無垠投石問路,打破自我的硬殼,向世界坦露生命。 在困頓中安身,拋擲一個與未來聯結的錨


我認為專題是年輕人「以青春向世界提問」的一種方式。到了高中,他們開始對自己是誰、世界的樣貌、他們要以什麼方式進入這個世界有了看法。有過這樣的提問,和沒有這樣的提問,是兩種不一樣的人生。我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來準備專題,即使過程中換題目換老師都不要緊,後悔做錯也無所謂。年輕人需要透過各種方式去逼近自己,發現自己真正所欲所愛。當然,他們可能轉了一圈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或是因為達不到自己的期望而挫折,但這些都無妨。挫折是生命的禮物。


我們的學生在華德福教育的朦朧美好氛圍下長大,每個人都珍視他,每個學生都是世界的中心。但外頭的世界不是這樣,當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時,他能夠忍受這一切嗎?「我的立足點在哪裡?」—尋找自己的位置,不會突然有答案,是嘗試和挫折幫助他們落地,慢慢找到立足之處。


華德福在學習的早期階段盡量避免競爭,是因為我們希望能夠保存學習的火苗,不在學習早期階段就讓挫折扼殺了動機和未來可能的發展,即便在日後不是頂尖,一樣也可以熱愛他所熱愛的。但是在沒有能力分班的狀況之下,我仍然希望年輕人到了這個階段除了發展所長,也能夠和其他的年輕人匹比;藝術性的和藝術性的,科學的和科學的。也就是,除了描述性的

東西之外,我們也有規範性的期望。不要忘了,華德福學校幾乎是全台灣提供最多親職投資的環境,所以我們自然應該將自己的期望拉高。高期望不是為了彌補大人的失落,而是為了慢慢拉高孩子的手眼。慈心有很優秀的畢業生,這是應該的,因為慈心有最認真的家長啊!他們自然可以有更高的標準。


這次專題有幾位年輕人試著問了比較大的題目。像是林婕穎的〈英語憑什麼〉,他詢問是英語推動全球化還是全球化推動英語?或是鄭質的〈十六歲,我遇見一個死刑犯〉很認真地接觸司改會,透過司改會進入廢死聯盟,然後去發現整個司法運作 的 方 法; 或 是 張 原 榕, 他 的 主題是如何快樂學習,但更深層的關懷與使命則是Teach for Taiwan 的劉安婷,也就是我們

如何配置我們的教育資源。這都是年輕人嘗試去觸及探問這個世界的方式。不容易,可能最後還是做不到自己原先設定的目標,但沒有關係。在他們這個年紀會去關心這樣的議題已經是很棒的了。


每一屆都有學生做行動研究,年輕人把關懷環境的初心直接化為行動,而專題就是一連串的行動和修正。這一類專題一時半刻不會有結果,但成就的是這個年輕人一輩子的行動與關懷。這和我們這一代以及上一代非常不同。因為社會的開放性不同,上一代的年輕人不被鼓勵投入行動,我們常用遠距離的觀看來理解社會,知識分子們也被允許待在象牙塔中,不需要出來接觸真實的世界。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勇於投入,他們不懼於與世界產生關聯。


走遠一點才能看見自己


自我不是一個懸空固定不動的東西,它隨時在生發改變,不是你撥開重重迷霧它就等在那裏。你去追尋它和不追尋它,自我的狀態也是不一樣的。萊布尼茲說,我們每一秒鐘都在迸發兩個世界,既然萬事萬物的關係決定事物的本質,因此也就沒有客觀永恆不變的本質,自我也應如此看待。每一屆都有學生做內省式的專題,這類題目要非常小心,探索自我是好事,但不要太陷溺其中,因為這些年輕人的生命才正開始,並沒有太多深刻的東西可以分析,說多了就顯得自我中心。何況幾屆下來有很多學生已經這麼做過了,聽者的感動會在一次次的發表過程中遞減。


當然不是說自省式的專題不能做,這類題目最要提醒自己的是「誠懇」,你的文字誠懇態度真實才能打動人心。比如張景翔的「當幸福不來敲門」,說穿了是個很小的題目,就是如何把妹,若是態度不對就輕浮了。但因為這是他所關心的題目,也是年輕人在這個階段要面對的議題,加上他討論的態度是誠懇的,我們就會覺得動人。當然,我會希望他要走得再深一點,因為人的愛欲與死生是哲學的兩大議題,幸福不來敲門,觸及的就是人類的愛欲。郭晉誠的〈人居,鳥居〉也是一個很微觀的題目,一開始會覺得唉呀這題目有點小,但是你聽他這樣娓娓

道來,把一個題目做得這麼精細,這人和鳥的關係又讓人覺得感動。因為他有能力把這個小題目處理的好,我們也會期待他將來在處理其他議題時,從這個經驗得到了做研究的方法和能力。


鳴笛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起點與終點


華德福的學生不是均質的狀態,我們當指導老師,要理解每個學生的差異與課題。

有的人內向,上台的一時半刻就是他的功課。而對於那些更聰慧的學生,我們應該要求他們有更深刻的洞見,而不只是討好賣巧的專題,或是只看他們反應伶俐和台風好,他們的標準不在那裡,這些學生走得比較快,他將來就要拉人一把、拉這個社會一把。我期待這些年輕人快樂學習之餘將來也有這樣的貢獻。至於設計研究的能力,我倒沒有那麼著急,只要他想要去寫、去做,被啟動了,自然會找到方法。最難的反而是問問題,學生要問對問題,還有老師的提問都是挑戰。


作為專題的指導老師,我至少會看兩點,一是他到底有多厲害。二是從出發到現在,他到底走了多遠。因為專題是一門課,我要看這個學生在這一整年中學到什麼。假設有個學生小提琴琴藝精湛,他就以小提琴演奏為專題,這會是個好的專題嗎?當然不是,這只拿到前面那一半的成就而已,因為專題不是 Show time !


每一屆都有專題做不出來的學生。智弘說得好:「專題做不出來的人,其實都在受苦,因為他們掙扎在裡面出不來」。專題做不出來,背後的原因是他沒有鍛鍊出足夠的力氣完成一件事情。有的學生選擇就這樣算了,也有人決定走出來—我搞砸了,但是我還是上台;即使難堪,我還是出來面對—這需要勇氣。也有學生已經轉學,或人已經就讀於國外大學,仍然選擇用遠距的方式完成專題,像這樣的心意也令人感動。


活出實驗學校的姿態


我們是實驗教育學校,給予學生最大的滋養應該要是實驗的精神,不懼怕錯誤,不排斥改變。華德福所擁抱的自然、人性、靈性,都隨著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不斷變化,不應該把這些看成是永恆不變的東西,因為打從人類出現,就沒有純然的自然,在未來,世界上也可能不再有純然的人性。世界的變化非常快速,遠超過人類的想像,實驗教育也是如此,我們致力於眼前的美好,也不要忘了用另一隻眼睛關注外面的世界。慈心提供童年沃土培養堅定的意志與豐沛的情意基礎,到了青春期,這些年輕人長大了,應該廣泛地發展理智,如果我們如此期待,大人就要學會不把史代納(Steiner) 活成死人。我們應該要欣賞的是史代納在那個年代沒有妥協的批判精神,而不是繼續揮舞他過去與世界對抗的刀劍。


12 年級專題需要回應外頭的考試制度嗎 ?


過去,教育是向上流動的手段,無法迴避教育的競爭和功利性。若要回應外頭的考試制度,也許八年級開始的題目到了12 年級就不要換,直接深化這個題目,學生得心應手,做出來的專題就更有深度和力量。但以指導老師的角度,我傾向若學生想換題目就換吧!因為這回應了我一開始所說的:專題是對世界的提問、是理解自我的方式、是為了年輕人自我的破與立。如果此刻輕巧迴避,生命遲早會回來找你算帳。華德福實驗教育最棒的地方在於容許學生不斷嘗試。人生起起伏伏,多一兩年或多走幾圈都不算什麼,往往是現在的困頓成就了未來,回頭看都是好。■

14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