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海海

成長與看見

已更新:2021年4月22日


109 秋季刊 NO.61 撰文=游奕晴 / 慈心國中部第一屆 畢業生


我是游奕晴,宜蘭冬山人。若以地域劃分時間,18 歲前在宜蘭長大,之後在台北生活了近 8 年,兜兜轉轉又回到宜蘭這片土地。我讀過一般體制內的幼兒園與小學,在四年級時轉學到離家步行 5 分鐘的慈心華德福,一轉眼在慈心讀了 6 年,是我從童年過渡到青少年最為豐盛的時期了!因為當時慈心還沒有高中,我也想嘗試不同體制,於是考上了羅東高中,大學之後就讀輔大應美系金工組與師大設計研究所。在學生時期與初出社會這一段最有彈性的時光裡,我有幸體驗不同的體制,讓我看見不同角度人的觀點與價值,也使我的視野與胸懷更開闊。


我想當青少年的老師,因為對於求知的品味、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並且我喜歡學生成為比我更好的人。過去曾經受到老師對我絕對的信任而感動,而拯救了自己,這樣的感動像漣漪一樣傳動,現在我也為學生的努力而感動著。這樣處處充滿感動的教育工作,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我願成為青少年的老師。


曾經在華德福學校就學,這是我接觸華德福教育的起點,我覺得自己一直有一種求知的渴望,或是希望能夠達到一種平衡健康的狀態,有一種永續不絕的能量材料在體內燃燒,提供我向前的動力。尤其是後來有幸成為一位華德福教師,在忙碌的工作中該如何兼具教學、生活與進修,我亦是得於從小就內建的篤定信念,讓我在每一次面對困難的地形地貌道路上,仍然勇敢地向前行。在華德福教育的經驗裡,我發現我與工作的互惠關係:若我成就孩子的同時,也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或者說我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所以我必須也讓自己趨近於那樣的狀態,我覺得這是一種正向循環。期待未來不論是遇到什麼樣的工作或生活上的挑戰,即使當下可能不一定那麼的有自信,但我都有勇氣跟肩膀去承擔。


四年多的教學經驗裡,我發現在邁向成為華德福青少年教師的進行式中,對於自身專業持續進修提升與對於教育的知能只是基本的,最重要的是,教師本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老師在其中不斷銼磨自己的過去印在身上的影子,像型塑工藝般,將自己臻於完整,對我來說,教育是大我,亦是不斷修練重塑自己邁向自由與完整的過程。


在慈心最強烈的感受是,整個學校團隊的內省力是普遍存在的,因為內省所以產生由內而外的成長力量,這股力量很厚實不會只停留在表面。並且這個團隊讓我覺得很像一個具有自癒能力的有機體,當某個細胞需要被幫助的時候就會有人跳出來承接與保護,讓我身在這樣的一個團隊裡,感到很安心。那些我看到的典範或楷模,也讓我知道當我有能力的時候,我也願意當那個跳出來共同守護這個團隊的一份子。


我很喜歡在這樣的團隊中工作,當團隊與我討論我個人在教育工作上需要調整的地方,我並不覺得自己是被放在顯微鏡下檢視的,而是真誠通透且對事不對人的,也因為這樣的真誠相待與建設性的討論,讓我以同樣的態度與眼光去面對每一次工作上的調整。每一年回顧自己時,都覺得「天啊!我居然做到了。」如果是一年前的我,一定不會相信我現在走到了這裡,也讓我不禁期待下一個階段我會走到哪裡呢?我會遇見甚麼層次的挑戰?不同年級的不同教學內容、不一樣的行政工作……等等。


在慈心團隊中學習成長很多,也很快樂。最近有感而發,如果讓自己處於一種具有彈性且有勇氣改變的狀態去面對所遇到的,不論是工作上與生活上的困境,我好像就能夠在事情很多的狀態下維持健康的心態。這幾年在教學現場不論是面對哪一個年級與內容,在陪孩子鍛打金工、繪畫課、泥塑課、書畫課的過程中,都讓我感受到對教育有一種熱忱被激發出來,那種熱忱很特別,是即使我曾經覺得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卻被那一群我教到的孩子(不論是哪一個年級)他們的狀態所感動,讓我有勇氣去克服還有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害怕與不完美。這也是我在慈心兼課兩年、全職兩年多所體驗到的,關於工作這件事情,在慈心工作居然可以不只是工作,還是整個生命轉化的一部分,我與工作之間,好像有一種互惠、互善、交互成長的關係。■

39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回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