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海海

「繼」、「繫」、「記」-繽紛慈心校園生態池

二OO三那一年的生態池。

2019 冬季刊 NO.59 撰文= 湯譜生老師


「咯咯咯咯咯咯…」黑眶蟾蜍以長串急促又響亮的音節,宣告那屬於夜的鳴奏曲即將在冬山小鎮的慈心校園裡熱鬧上演。


「苟」、「苟」、「苟」列為二級保育蛙類的貢德氏赤蛙鳴唱聲從校園舞台的生態池把褐色盾狀的頭露出水面開始敲打著交響曲的節拍。


布氏樹蛙發出「搭、搭、搭」的聲響,以2423±56.27Hz的頻率,站上樂團的指揮台。


夜空中單音節的「追伊~追伊~」的聲響,那深刻的穿透力像極了初學弦樂器的孩童所發出的調音聲,原來是「夜鷹」的不甘寂寞。


慈心校園裡美哉生態池。

三兩螢火蟲黃綠亮光在校園裡巡邏,「簷下姬鬼蛛」正努力地在校園角落編織著曾經許諾織女的蛛網。


螽斯摩擦著兩葉前翅,如同持弓摩擦小提琴的弦發出醇美響亮的共鳴,夏夜裡的「小雨蛙」用力鼓起鳴囊,以低沉而有節奏的旋律鳴唱「笛伊、笛伊、笛伊…」。


學校大榕樹下的階梯是慈心靜夜交響樂演出的特別席,如果,你曾經在晚霞剛潛入大山的背後的時刻,天空剛泛起一片黑色簾幕,靜靜地坐在階梯上,你會欣賞到這獨屬慈心人的華麗演出。


2014年,學校生態池剛完成淤積的整理,雅智老師提供了一篇施坦納博士的詩句,掛在生態池畔,隨著歲月與氣候的變遷,這人工的掛牌已杳,還記得詩句是這樣寫的:


「If you would know your own being,Look around you in the world on all sides.If you would truly see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Gaze into the depths of your own soul.」

-- Rudolf Steiner


「若欲明瞭自身存有 則環顧四周八方世界 若欲真實觀見理解世界 則凝視自身心魂深處」


雜草橫生的生態池就這樣一直靜靜地躺在慈心校園的西北一隅,清晨午間送往著學子上下學,下課時間偶有學生來到池畔捉蝦,她一直是校園環境生態的星芒,默默詮釋著校園靜態的心魂。


許多人看生態池,看那屬於生態的靜謐,青蛉輕點水面的優雅,我看生態池,卻是感受到她生機的澎湃。


人工溼地淨化水質用來灌溉校園水田。

還記得學校尚未進駐之前,生態池的前生是大卡車的停車場,附近房子還很少。大卡車停車場在校園裡這還真是教育界的奇葩。2003年在學校的環境發展會議上決定要在校園最低窪的角落營造一座充滿生機的生態池,讓她能容納校園的雨水,並蓄容校園裡的生機。不過這個決定卻發現了大停車場底下都是廢棄物、輪胎、電桿、爐渣.......原來不可思議便隱埋在大片水泥與草地的底下。於是創校的純淑校長及羅葉老師大魄力、不畏壓力地把它全部移走,慈心校園才有現今充滿生機的樣貌。


猶記得第一棵進駐生態池的是一株傷痕累累的百年「穗花棋盤腳」,她是原生在五十二甲濕地水圳畔的老樹,因為宵小盜伐其樹頭,生態志工們發現後便與地主商議將他移到保育池照護,之後便託給學校的生態池當她的終身棲地。


學童自製竹筏,體驗先民的溼地生活。

於是「穗花棋盤腳」老樹的事蹟便奠定了校園的生態池作為宜蘭縣稀有水生植物的護育棲地的職志。羅葉老師還特地參加了社區大學水生植物課程,引入了宜蘭原生的「宜蘭水蓑衣」、「水毛花」、「三白草」、「小水莞」、「水社柳」、「單葉鹹草」、「野荸薺」等水生植物,他和一群環境志工們陸陸續續把宜蘭縣境內稀有的水生植物進駐入生態池移地復育,讓這些水生植物可以在宜蘭在片土地持續繁衍。


孩子們在池畔整理了一處小水田,踩著水車引生態池水灌溉;用竹子綁起了小竹筏,在池子裡撐渡,像極了早年噶瑪蘭族人在蘭陽平原的常民生活。


Г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歌詠著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在生態池畔放歌、在生態池裡尋夢。


曾經,這校園生態池成為學校環境的核心,Flowform潺潺的流水、繫放在池底的蓋斑鬥魚,長草叢裡的白腹秧雞、水面悠游的紅冠水雞和輕點青萍浮藻的豆娘。可惜好景不常,「愛心人」的不當放生,生態池有了錦鯉、福壽魚、泰國鱧;優勢物種的入侵,生態池被李氏禾、水生黍、蘆葦幾乎占滿了水面,於是生態池便演替成日漸陸化的水澤。


家長志工在冬山的水圳尋覓原生的水草。

因為不忍,於是「校園環境發展小組」便開始思考如何賦予這生態池新的生命力,2014年,決定開始展開生態池的整理,並將生態池裡的水連結校園的廁所沖灌,做一個完整的系統規劃「水撲滿與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這個想法的大意是:慈心校園在設置之初即規劃有座充滿生態且兼具蓄洪功能的人工濕地,它接納了校園60%的雨水,也扮演著校園微氣候調節的的重要角色。在自然淨化水循環處理方面,人工濕地利用水生植物扮演回收雨水與淨化水質的機能外,她更營造是水生物種的重要棲息環境,也因此水岸間成為貢德氏赤蛙、水黽、紅娘華、豆娘、蜻蜓、龍蟴、白腹秧雞的生長棲地。不過由於這水池設置已超過十年久遠,池底淤積及漏水一直是學校困擾已久的問題,每逢冬天雨季水池因雨水豐滿,生態極佳,但雨停兩週後水池便剩下最低水位,到了5~11月旱季,人工濕地卻因無雨水注入而呈現乾涸的現象。透過生態池的清淤再生,讓生態池成為擁有蓄洪功能的人工濕地,讓水生植物扮演淨化水質的功能。生態池旁設置地下水撲滿,蓄容雨天滿溢的池水,再透過抽水系統抽到校舍屋頂的水塔,作為廁所沖水使用。


於是,在這樣的概念發展底下,生態池邊展開了一個新的再生歷程,除了委託設計與施工團隊之外,由家長所組成的「綠手指志工隊」也加入了賦予這生態池新的生命意義的勞動。2014年的冬季,為了了解生態池可種植的水生植物物種,綠手指志工們開始到冬山的各地湧泉、水圳裡觀察在地的原生水生植物。這段期間,綠手指志工們卻是發現到不同的環境議題:「溝渠水泥化」、「外來物種大量入侵棲地」,原本應該生長在冬山水圳裡的原生物種幾乎消失殆盡。遺憾間,我們靜下心來反思,學校生態池在這個地區溼地生態系能扮演的腳色是什麼?


在持續的觀察期間,我們發現冬山河上游的的湧泉水圳面臨溝渠水泥化的迫害,而原本窘迫的棲地又遭遇大量外來種水生植物的入侵,原來應生長在這兒的原生物種幾乎消失殆盡,作為校園環境教育源頭的這塊人工濕地,如果也能作為宜蘭地區水生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否也可以為宜蘭的環境略盡盡一份心力。


也因此,冬山河上游的湧泉及水圳,成為綠手指志工們定期物種調查及採集的重要基地。於是,延續著冬季的的調查,綠手指志工在夏季又回到了原先的調查點。果不其然的,因著季節的不同,有些冬季休眠的物種在這季夏天裡出現了,當然,有些稀少的物種卻消失了……


經過了這許些年,寧謐的生態池卻是生機盎然,偶爾可以看見志工家長們穿著青蛙裝再生態池裡工作著,並細數這生態池裡的物種:田字草、黃花狸藻、野菱、金魚藻、無柄花石龍尾、盤腺蓼、水杉菜、圓葉節節菜……


採集,目的不是為了擁有,種在校園生態池裡,我們努力的想將 種源基因留了下來,也許,會有這麼一天,這些綠油油的水草,會再回到宜蘭的環境裡,在 湧泉 水圳底 招搖!


興起,修了一段詩經來抒發……


魚在在藻,有頒其首。

孩在在校,豈樂學習。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

孩在在校,學習樂豈。


魚在在藻,依于其蒲。

孩在在校,有那其居。

25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